您的位置 : 语乐文学网 > 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> 精彩如你!《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》全章节免费阅读

精彩如你!《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》全章节免费阅读

2023-05-25 14:45:15 作者:李颜垒
  • 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

    皇帝、权臣、官吏、名士、宦官、平民、草莽,从这七张面孔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角色在生活历程中的悲与喜,看到那被历史掩盖的故事。他们在属于他们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下,唱出或嘹亮或低哀的歌声,跳出或动人或感伤的舞姿。

    李颜垒 状态:已完结 类型:历史
    立即阅读

《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》 章节介绍

《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》是当前炙手可热的小说,由作者李颜垒编写,整个故事波澜起伏,让人读罢荡气回肠。《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》第9章介绍:多疑崇祯的性格悲剧崇祯帝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,后人有人指责,有人辩解,不过说到底对于王朝的覆灭,朱.........

《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》 第9章(8) 在线试读

多疑崇祯的性格悲剧

崇祯帝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,后人有人指责,有人辩解,不过说到底对于王朝的覆灭,朱由检不能负全责,也不能不负责。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他身上,是再好不过了。

多疑是崇祯悲剧命运的症结所在,南怀瑾先生曾说:“古今中外的君王领导人们,虽然各有不同的特别外形,但都有同一模式的猜忌。”帝王私事是国事,如果一个老百姓疑神疑鬼,至多周围人跟着郁闷,如果一国之君猜忌多疑,受灾面积就大了。

朱由检的性格缺陷是如何形成的呢?或许从他的童年经历能够找到答案。明朝有位著名的“木匠皇帝”,即朱由检的哥哥朱由校。朱由校对木工活的痴迷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,他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“宫殿”,奸佞们却在悄悄地挖着他的墙脚。

朱由校名义上统治了明王朝整7年,实际上却是他信任的太监魏忠贤在掌控着政治权力与国家机器。魏阉专权,国家受难,皇帝却充耳不闻,唯一可以看到其权力施展的地方便是在魏阉与客氏的诋毁下,他坚决地保护着自己的弟弟和妻子。手足情,伉俪情,在朱由校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,因此朱由检才能在魏阉的虎视眈眈之下得以保全。

相传,朱由校登基后,被封为信王的朱由检仍住在原来的勖勤宫,两兄弟相隔不远。一天,朱由检来找哥哥玩,迷迷糊糊地就问了一个大逆不道的问题:“皇兄,你这个官能让我做做吗?”朱由校听了,宠溺地对着比自己小5岁的弟弟说:“当然可以,等我做几年,就让给你做!”

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申时,戏言成真,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。八月二十三日,魏忠贤宣布皇后懿旨,将天启帝的死讯诏告天下。随后以内阁大学士施凤来、黄立极,英国公张惟贤等人为代表的权臣纷纷前往信王府劝信王入宫主政。

据记载,朱由检入宫时的情景完全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,为了防止自己像父亲朱常洛那样不明不白地死去,在入宫时他竟然自己带着干粮和饮用水。即便是到了晚上,朱由检也不敢轻易入睡,他还要仔细地监视周围的太监是否有什么异动,要知道,在这偌大的紫禁城里,魏忠贤可是布下了近万人的武装阉党!

自懂事以来一直到登基前,朱由检一直胆战心惊地活在魏忠贤的魔影下,或许是自幼生活环境的复杂与提心吊胆,直到继位之初朱由检也一直小心翼翼,也由此决定了他性格多疑,刚愎自用,驭下苛刻而寡恩。

《三垣笔记》中记载了一件事,充分暴露了崇祯的多疑:“崇祯有一天在宫里无意中听到自己最宠爱的田贵妃在独自抚琴,心中十分怀疑,便询问贵妃的琴艺师从何处,贵妃说是母亲自幼教授的。第二天,崇祯立马将贵妃的母亲召入宫中,田母与贵妃对弹,崇祯才释然作罢。”崇祯对于自己的后宫宠妃尚且如此猜忌,对于手下的朝廷重臣、封疆大吏便可想而知了。

他在位17年中,频繁更迭阁部臣僚,多次诛杀督抚大吏,其中总督有7人,巡抚有11人。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,先后用了近50人,也出现了“崇祯五十相”这样一个历史名词,说的便是崇祯用人多疑,举措乖张,有恩不欲归下,有过全盘推脱。

袁崇焕一案更是崇祯自毁长城。崇祯三年,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“谋叛”大罪论死,随着刑场上的千刀万剐,大明江山也随即支离破碎。“自崇焕死,边事益无人,明亡征决矣。”

崇祯的多疑与偏执使得他对于朝臣的态度复杂多变。对身担重责的大臣,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,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,一旦令其失望之后,又一变而为切齿愤恨,必杀之而后快。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,有讽刺意味的是,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。

柏杨在《中国人史纲》中调侃:“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,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,犹如小学生没有写出博士论文的能力一样。他精力充沛,沾沾自喜于自己明智的措施,发脾气的时候不可理喻,而且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发脾气。他对自己的错误永远有动听的掩饰,绝不寻求更正,却喜欢他的部下歌颂他英明。”

“高皇帝在九京,不管亡家破鼎,那知他圣子神孙,反不如漂篷断梗。十七年忧国如病,呼不应天灵祖灵,调不来亲兵救兵;白练无情,送君王一命。伤心煞煤山私幸,独殉了社稷苍生。”

这段话是孔尚任《桃花扇》中的一段唱词,是驻扎武昌的左良玉闻听京师陷落、崇祯殉国后的一番感慨。崇祯皇帝自缢时,衣襟遗言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朕自登基十七年,逆贼直逼京师,虽朕薄德貎恭,上干天咎,然皆诸臣之误朕也。”一直到死,他对诸臣的猜疑也没有消除。君主对臣下毫无信任可言,又怎能调来亲兵救兵?

虽然崇祯勤于政事,不贪女色,呕心沥血,但他的性格缺陷却又给明朝的统治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“巍巍万岁山,密密接烟树;中有望帝魂,悲啼不知处。”崇祯自缢煤山,二百多年光阴流转,大明王朝也随着末代君主的魂飞魄散而走到了尽头。

编辑推荐

热门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