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娱乐 > 新闻快讯 > 正文

滴滴拒绝接受监管怎么回事 关于滴滴责任与否的几点思考(3)

2018-08-28 21:43:37 来源:每日娱乐网 编辑:每日娱乐 版权声明

滴滴拒绝接受监管怎么回事 关于滴滴责任与否的几点思考

  困于秩序:滴滴的商业本能

  十五起强奸案,两起命案,折射出滴滴的难题:商业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。

  网约车行业,经历了从情感社交到工具化的转变。随着监管政策的突破,网约车行业和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。而曾经出租车行业所承受的骂名,也被如今的网约车行业一并接受过来。

  而这些骂名的根源来自于公共交通领域供需两端的紧张关系。在公共出行市场上,道路资源的有限,与司机与车辆层面的安全审核,都会导致供给端的相对不足。

  作为一家公共出行平台公司,滴滴承担的是撮合司机和乘客的中介角色。在司机端供给紧张成为常态之时,是偏向于司机端的供给充裕还是倾向于乘客安全,实际考验的是滴滴在商业和公共利益方面如何选择。

  至少目前很多迹象表明,滴滴的商业冲动占据了上风:更多的保护司机供给充裕。

  比如,在滴滴平台依然有大量的不合规的司机,比如乐清案中,用户投诉司机,滴滴对于司机的保护与延缓处理。

  前不久,据The Information报道,身为全球第一大网约车公司,滴滴出行的增长未能达到内部目标。而程维的目标,却是要对标阿里每年高达50%的增长。

  问题恰恰在于,滴滴进入的是公共服务领域,而非纯粹的商业领域。滴滴在追求利润的本能冲动同时,如何避免公共利益受到损害。

  在2017年底,《财经》杂志对于程维的访谈当中,程维通篇讲的都是“战争”、“竞争”,谈的是对手Uber和美团。给人留言深刻印象的话语是“尔要战,便战”,“我心中无敌”。

  至少在去年年底,滴滴对于本身业务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并没有深刻的认知,依旧沉浸在商业竞争的惯性思维当中。

滴滴拒绝接受监管怎么回事 关于滴滴责任与否的几点思考

  滴滴的未来

  滴滴以及2017年的共享单车,短短几年发展如此迅猛,很多人惊讶于出行领域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获益者。

  出行领域迅猛发展的背后,更多与中国的法治现状,以及国情有密切的关系。在重视创新甚于法治的时期,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,获得的最大红利都是冲破行政管制,所释放的垄断红利,而非单纯的移动互联网上的创新。

  共享单车出海的铩羽而归,就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。

  如果错误的以为自己的迅猛发展,而自于商业决策和技术上的进步,可能会铸成错误的后果。既然可以获得垄断的牌照,那么当自由与秩序之间重新评估之时,也会可能因此失去。

  在公共出行领域,地铁、公交、出租车都存在大量政府补贴的情况下,无论舆论还是监管,都很难允许一家像阿里一样利润率爆表的公共出行公司存在。

  对于滴滴而言,可能要早些放弃在基本公共出行业务上盈利的想法。当然,滴滴也未必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,近期在扩展汽车保险、养护、销售和消费贷款领域来拓展新的创收渠道。但可能,外界不会留给滴滴太多的时间。

  而同样需要认识到,既然共享经济理论只是在为了突破行政管制而暂时利用的一个理论,在获得垄断牌照之后,就不必再当真。为什么还要保持一个社交化的顺风车业务来证明曾经的合法化呢?

  在出行工具和有效供给之间,如果倾向选择了当一个纯粹的出行工具,可能更需要做得更彻底一些,而不是首鼠两端。

  结语

  幻想滴滴和网约车行业能够解决行驶途中的强奸等犯罪行为,既不客观也不现实。但至少认识到其中社交化带来更多的犯罪概率和更大的危害,会更有的放矢。

  而剩下的那部分行驶途中的强奸案,至少在目前网约车只能减少,而无力杜绝。只要有司机、有人存在,就会有一定犯罪的概率发生。

  而将情感和社交抛弃得干干净净,堵绝任何来自“人”的风险,彻底消灭网约车上的犯罪,那将是无人驾驶时代的来临。

  可能没有任何公司,更比滴滴更迫切得等待这一天的到来。而按照通行的无人驾驶技术实现时间路线图,这个时间点,都指向2025年以后。

  对于滴滴和网约车而言,这些不定期爆发的犯罪事件,将是接下十年来滴滴要时刻面临的责难与压力所在。

  当然在此之前,滴滴最需要做的就是,把自己旗下的业务分清楚,什么是为公共利益服务,什么是需要商业变现的。

  滴滴需要控制好自己商业本能的泛滥,以避免冲击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崩溃后果。相对于估值下降的压力,商业与公共利益相比,也许并不那么重要。

  毕竟在中国,近乎垄断的、民营的、公共出行公司,只有滴滴一家。这可能是滴滴面临的真正难题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