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凶案现场懂兽语,我成为警局团宠》 章节介绍
《凶案现场懂兽语,我成为警局团宠》是当代网络作家海天一色丽人行的一部小说,全篇小说行文舒展自如,自然洒脱,从不拖泥带水,可以说是一部成功之作!《凶案现场懂兽语,我成为警局团宠》第9章内容概述:周一清晨的光,是被老槐树上的鸟鸣“啄”进窗户的。.........
《凶案现场懂兽语,我成为警局团宠》 第9章 在线试读
周一清晨的光,是被老槐树上的鸟鸣“啄”进窗户的。乐乐抱着枕边的小熊玩偶翻了个身,睫毛颤了颤——小熊是上周李砚舟带她去玩具店买的,棕色的毛软软的,怀里还缝着颗小红心,乐乐给它取名“团团”,睡觉都要抱着。
“乐乐,醒了吗?”门外传来李砚舟的声音,带着点刚睡醒的沙哑,“爸爸给你做早餐,煎蛋和烤面包,还有热牛奶。”
乐乐一下子睁开眼,把团团抱在怀里,光着脚跑到门口,扒着门框往外看——厨房的灯亮着,李砚舟穿着灰色的家居服,正弯腰从冰箱里拿鸡蛋,晨光落在他的肩膀上,把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,落在地板上像个大大的守护符。
“爸爸!”乐乐喊了一声,抱着团团跑过去,“我来帮你!”
李砚舟回头,看到她光脚的样子,赶紧走过来把她抱起来:“怎么不穿鞋?地板凉,冻感冒了怎么办?”他把乐乐放在厨房门口的小凳子上,从鞋柜里拿出她的粉色小熊拖鞋,蹲下身帮她穿上,“乖乖坐着,爸爸很快就好,你别插手,油溅到会疼。”
乐乐点点头,却没真的坐着不动,而是凑到操作台旁边,睁着大眼睛看——李砚舟手里拿着两个鸡蛋,蛋壳白白的,在灯光下泛着淡光;旁边的盘子里放着两片切片面包,还有一袋打开的牛奶,是乐乐喜欢的草莓味。
“爸爸,你会煎蛋吗?”乐乐小声问,手指轻轻碰了碰装面包的袋子。她记得张阿姨煎蛋的时候,会把蛋黄煎得嫩嫩的,撒点盐,特别香。
李砚舟手一顿,咳了一声:“当然会,爸爸以前……煎过。”其实他以前独居,早餐要么是便利店的包子,要么是路边的油条,煎蛋这种“精细活”,他只在同事家蹭饭时见过,自己从没动手过。但昨天晚上他特意在手机上搜了“新手煎蛋教程”,看了三遍,觉得应该没问题。
他打开燃气灶,蓝色的火苗“噗”地窜起来,舔着锅底。等锅热了,他拿起油壶,往锅里倒了点油——手一抖,油倒多了,在锅里晃来晃去,像一层亮晶晶的水。
“哎呀,倒多了。”李砚舟小声嘀咕,赶紧拿起鸡蛋,在锅边磕了一下。“咔嗒”一声,蛋壳裂了个缝,他伸手去掰,结果力气没控制好,蛋壳碎成了两半,一小块碎壳掉进了锅里,还溅出了几滴油,落在灶台上,发出“滋滋”的响。
“爸爸小心!”乐乐赶紧提醒。
李砚舟慌了,赶紧用筷子去夹碎壳,可碎壳滑溜溜的,怎么都夹不起来。等他终于把碎壳夹出来时,锅里的油已经开始冒烟了,带着点焦味。他赶紧把鸡蛋液倒进锅里——“滋啦!”一声响,鸡蛋液瞬间凝固,边缘很快就变成了焦黑色,还粘在了锅上,用铲子铲都铲不动。
“这……”李砚舟看着锅里黑乎乎的煎蛋,有点尴尬,转头看向乐乐,“乐乐,这个……有点糊了,爸爸再给你煎一个。”
乐乐却摇摇头,伸手想去碰锅沿(被李砚舟赶紧拦住):“没关系爸爸,糊的也好吃!张阿姨有时候煎蛋也会糊,我觉得糊的更香,有焦焦的味道。”
李砚舟心里一暖,把糊掉的煎蛋盛出来,放在盘子里——卖相确实不好看,边缘黑糊糊的,蛋黄也有点老,但至少熟了。“那这个爸爸吃,爸爸再给你煎一个,这次肯定不糊。”
他把锅刷干净,重新倒了油——这次倒得很少,只够薄薄一层。等油热了,他小心翼翼地磕开第二个鸡蛋,这次没掉碎壳,鸡蛋液顺利地滑进锅里,蛋黄圆圆的,躺在蛋清中间,像个小太阳。
“爸爸,这次好像没糊!”乐乐兴奋地拍手。
李砚舟也松了口气,嘴角刚要上扬,突然想起面包还在旁边——他昨天看教程说,煎蛋的时候可以同时烤面包,节省时间。他赶紧把面包放进烤箱,按了“加热”键,心里想着“烤一分钟就好”,转头继续盯着锅里的鸡蛋。
鸡蛋煎得差不多了,蛋黄还是嫩嫩的,边缘是金黄色的,看起来就好吃。李砚舟满意地把鸡蛋盛出来,刚要递给乐乐,突然闻到一股焦味——比刚才煎蛋糊的味道还浓。
“哎呀!面包!”他猛地想起烤箱里的面包,赶紧跑过去打开烤箱门——里面的两片面包已经变成了黑炭色,冒着黑烟,还带着股糊味,整个厨房都弥漫着焦味。
“这……”李砚舟看着黑糊糊的面包,彻底无奈了。第一次煎蛋糊,第二次烤面包糊,他这“新手爸爸”的第一顿早餐,怎么这么难。
乐乐却没觉得失望,反而凑到烤箱旁边,踮着脚尖看:“爸爸,面包变成小黑炭啦!像小煤球一样!”
李砚舟被她逗笑了,把烤焦的面包拿出来,扔进垃圾桶:“是呀,变成小煤球了,不能吃了。爸爸再给你热牛奶,咱们喝牛奶,吃刚才那个没那么糊的煎蛋,好不好?”
“好!”乐乐点点头,还帮他把牛奶倒进小奶锅里,“爸爸,我帮你倒牛奶,这个我会,张阿姨教过我,不能倒太满,不然会溢出来。”
李砚舟看着她认真的样子,心里软得发颤——这孩子从来不会因为他的失误生气,反而总在帮他找台阶下。他接过奶锅,放在燃气灶上,开了小火,叮嘱乐乐:“你站远一点,牛奶热的时候会冒泡泡,别溅到你。”
这次他吸取了教训,眼睛紧紧盯着奶锅,不敢再分心。牛奶慢慢热了起来,表面开始冒小泡泡,带着草莓味的香气飘出来,很好闻。乐乐凑过来,深吸了一口气:“好香呀!爸爸,快好了吗?”
“快了,再等一会儿。”李砚舟说,伸手去拿旁边的糖罐——他记得乐乐喜欢在牛奶里放一勺糖。可他刚拿起糖罐,就看到乐乐放在操作台边的画纸——是昨天乐乐画的“警局猫小分队”,档档、印印和小橘粒都画得圆圆的,特别可爱。
他忍不住拿起画纸看了一眼,嘴角弯了弯——乐乐的画虽然线条歪歪扭扭,却满是童趣。等他放下画纸,转头看向奶锅时,突然发现牛奶已经溢出来了,顺着锅边往下流,落在燃气灶上,发出“滋滋”的响,还冒着白烟。
“第三次了……”李砚舟赶紧关掉燃气灶,用抹布擦着灶台上的牛奶,心里有点懊恼——怎么连热个牛奶都能出错。
乐乐看到他的样子,赶紧走过来,拉了拉他的衣角:“爸爸,没关系的!牛奶溢出来也没关系,我们可以喝剩下的,我不喜欢喝太满的牛奶,会洒在衣服上。”她说着,还故意晃了晃自己的小杯子,“你看,我的杯子只能装半杯,装多了我喝不完。”
李砚舟低头看着乐乐,她的眼睛亮晶晶的,没有一点不满,反而满是安慰。他突然觉得,那些糊掉的煎蛋、烤焦的面包、溢出来的牛奶,都不重要了——重要的是,他有一个这么懂事的女儿,愿意包容他的笨拙。
他把奶锅里剩下的牛奶倒进乐乐的小杯子里(果然只有半杯),又把刚才那个“半糊”的煎蛋放在盘子里,撒了点盐,递给乐乐:“那咱们就吃这些,下午爸爸去超市买包子,明天早上给你吃包子,肯定不糊。”
乐乐接过杯子和盘子,坐在餐桌前,拿起叉子,叉了一小块煎蛋放进嘴里——确实有点糊,边缘苦苦的,但蛋黄是嫩的,带着点盐味,不难吃。“好吃!爸爸,你也吃!”她叉起一块煎蛋,递到李砚舟嘴边。
李砚舟张嘴吃掉,心里甜甜的,比煎蛋还甜。他也拿起叉子,吃了一口自己那个“全糊”的煎蛋,虽然苦,但他吃得很认真。
两人坐在小小的餐桌前,喝着草莓牛奶,吃着有点糊的煎蛋,厨房的焦味还没散,但空气里却满是温馨的味道。乐乐边吃边说:“爸爸,今天放学我们去看小橘粒好不好?刘姐说小橘粒的腿好多了,能跑了。”
“好,”李砚舟点点头,“爸爸今天早点下班,带你去警局看小橘粒,再给档档和印印带点猫粮。”
“还要给小橘粒带小鱼干!”乐乐补充道,眼睛亮了起来。
“没问题,”李砚舟笑着说,“都听乐乐的。”
吃完早餐,李砚舟收拾碗筷,乐乐帮他擦桌子——她拿了块小抹布,踮着脚尖,把餐桌擦得干干净净,连一点牛奶渍都没剩下。
“乐乐真能干。”李砚舟摸了摸她的头,拿起她的小书包,“走吧,爸爸送你去学校。”
乐乐点点头,背上书包,还不忘把团团放在沙发上,摆好姿势:“团团,我上学去啦,你在家乖乖的,晚上我回来陪你玩。”
李砚舟看着她认真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——这孩子,连玩偶都要认真告别。
走出家门,早上的风带着点凉意,吹在脸上很舒服。小区里的老人们已经在晨练了,有的在打太极,有的在跳广场舞,看到李砚舟和乐乐,都笑着打招呼:“小李,送姑娘上学呀?”
“是呀,张奶奶早!”李砚舟笑着回应。
乐乐也跟着喊:“张奶奶早!王爷爷早!”
老人们笑得更开心了,纷纷夸乐乐懂事。走在小区的小路上,乐乐牵着李砚舟的手,小声说:“爸爸,明天我们还吃煎蛋好不好?我觉得你下次肯定能煎得好好的。”
李砚舟心里一暖,握紧了她的手:“好,爸爸明天一定好好煎,不糊了。”
他其实已经在心里打定主意,今天中午午休的时候,要找会做饭的同事请教煎蛋技巧,再在手机上多刷几遍教程——他想让乐乐每天都能吃到好吃的早餐,想让她觉得,这个家虽然小,但很温暖。
快到学校门口时,乐乐突然想起什么,停下脚步:“爸爸,昨天我给档档梳毛的时候,它跟我说,警局后院的草丛里有个小盒子,好像是别人扔的,要不要去看看呀?”
李砚舟愣了一下,随即认真起来:“好,下午我们去警局,就去后院看看,说不定是什么线索呢。”
乐乐点点头,蹦蹦跳跳地跑进学校大门,还不忘回头挥手:“爸爸再见!下午记得带小鱼干!”
“再见!记得听老师的话!”李砚舟站在门口,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教学楼里,才转身往警局走。
阳光越来越亮,照在身上暖暖的。李砚舟想起早上三次糊掉的早餐,想起乐乐安慰他的样子,嘴角忍不住上扬——以前他觉得,破案是最有成就感的事;现在他才知道,看着女儿吃着自己做的(哪怕有点糊)早餐,听她笑着说“好吃”,才是最幸福的事。
他加快脚步往警局走,心里想着两件事:一是中午请教同事煎蛋技巧,二是下午去后院看看档档说的“小盒子”——说不定,这只刚取名没多久的流浪猫,真的能给他们带来新的线索。
而此刻的学校里,乐乐坐在教室里,翻开语文书,心里却在想:下午要快点放学,去看小橘粒,还要帮爸爸找那个小盒子,说不定里面有好玩的东西,或者……能帮爸爸破案呢。
父女俩的心思,一个想着“做好早餐”,一个想着“帮忙破案”,却都围绕着彼此,围绕着这个刚组建不久的小家。那些糊掉的早餐,不是失败的印记,而是他们父女羁绊里,最温暖、最真实的小插曲。